发布时间:2022-05-23 09:46
本文来源:宣文部
针对脑性瘫痪患儿的手术疗法,最早可追溯至1843年,Little首先对痉挛性脑瘫儿马蹄足畸形的跟腱挛缩采取了皮下切断延长术,手术后获得了良好的结果,受到了极大的关注,开创了手术疗法治疗脑性瘫痪的先河。此后,Foerster(1908)针对脑瘫儿顽固性的双下肢痉挛性瘫痪,施行了脊神经后根切断术,手术后有一定疗效,但并发症较严重,患儿有感觉丧失,故该术式没有得到广泛推广。Stoffel(1912)针对痉挛性脑瘫儿肢体肌肉紧张性高,以解除或减弱痉挛为目的,改变了Foerster的手术思路,将手术部位从脊神经后根改为周围神经分支,对小腿三头肌痉挛的患儿进行了胫神经的腓肠肌神经肌支的部分切断。Selig(1914)提出了应用闭孔神经肌支切断术来治疗内收肌痉挛、髋关节内收的患儿。这一时期内对脑瘫儿治疗的手术疗法焦点主要集中在神经切断术方面。
其后,因儿童麻痹后遗症治疗技术的发展,采用肌腱移位手术平衡肌力,使肢体功能获得了满意的改善,有人开始在脑瘫儿的治疗中亦采用肌腱移位和肌力平衡的手术,但效果并不令人满意而停止。而采用儿童麻痹后遗症的关节固定术式去治疗脑瘫儿的手及足严重畸形,却获得了满意的效果,被医务界所肯定和采用。
继之,silfuerskiold(1923)提出将超二个关节的肌肉起点移位,变成过一个关节的肌肉,从而降低肌肉的紧张性,解除痉挛,治疗痉挛性脑瘫患儿,改善肢体运动功能。他将过膝、踝两关节的腓肠肌的股骨下端起点切下,移至膝关节以下胫腓骨上,使腓肠肌变成了只过踝关节的肌肉,治疗痉挛性马蹄足畸形获得了良好的效果。
此后,许多专家报告了大量的技术改良和新术式,以期解决或改善脑瘫儿的肢体功能障碍。Chandler(1933)提出了膝韧带远移术(patellar advancement)以治疗可被动伸直膝关节但主动伸膝关节功能障碍的患儿。Eggers等(1952)提出了国绳肌止点上移,以改善关节的屈工挛缩。
与此同时,专家们也纷纷介绍了改善上肢功能障碍的手术,以治疗前臂旋前、腕关节屈曲、手指屈曲、拇指内收等各种畸形。但上肢畸形需施行矫正术的患儿,比下肢畸形需施行矫正术的患儿要明显少得多。
近年来,由于神经生理学理论的发展及在临床治疗中康复训练技术的应用,再加上从新生儿开始,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工作的开展,脑瘫患儿的治疗效果明显提高。各种治疗方法的相互结合,也成为一种现实要求,因此手术疗法和其他疗法,尤其和康复训练方法的协作配合极为重要,手术为训练创造了条件,训练保证了手术疗效的实现。可以预期,今后手术范围会扩大,而手术的精度和难度也会更高。
对于占全部脑瘫患者近2/3的痉挛型和以痉挛为主的混合型患者,单纯康复训练难以达到满意效果。目前国内针对痉挛脑瘫的手术治疗主要是采用腰骶段选择性脊神经后根部分切断术(SPR)治疗下肢痉挛状态和采用矫形手术治疗长期痉挛导致的肌腱挛缩及骨关节畸形。国外则除了以上两方面外,尚较多地开展了周围神经选择性部分切断术治疗痉挛状态。
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均在精良的手术显微镜放大下进行,可将手术创伤和术后并发症降至最低,且疗效满意,与康复治疗相结合,能在最大程度上为脑瘫患儿缓解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