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9-16 10:33
本文来源:宣文部
脑中风后影响说话或语言交流能力主要为构音障碍、失语症、言语失用等,导致这些症状的出现,都是因为脑中风损伤了我们说话的相应脑部区域或说话的器官功能。它们可单独存在,也可同时存在,主要取决于脑损伤的部位。
一方面,脑卒中,尤其是脑干卒中,往往会影响一些发音器官的功能,如面瘫、舌瘫等,使唇、舌、咽喉的运动出现功能异常,导致发音不清晰、不流畅、声音嘶哑等问题,这就是“构音障碍”的表现。
另一方面,大脑存在特有的语言中枢区域,一般认为,善用右手(右利手)者在左侧半球;善用左手(左利手)者其语言中枢也在左侧半球,只有一部分人在右半球,故常把左侧半球称为是语言的“优势半球”。
临床证明,90%以上的失语患者都是左侧大脑半球受损伤的结果,也就是说,往往右侧瘫痪的患者,语言功能多存在异常。
语言区主要包括语言表达(说)、语言听理解(听懂)、书写及阅读等中枢,这些部位损伤后,往往引起不同程度的自发性谈话、听理解、复述、命名、阅读、书写等基本障碍,这就是“失语症”的表现。
脑卒中患者中近1/3的患者存在失语表现。如运动性语言中枢受损,产生运动性失语,主要表现为说话能力受损;听觉性语言中枢受损,主要表现为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也不能理解自己讲话的意义,称为感觉性失语。
首先,可以肯定的是,家属和患者自主训练或锻炼对语言交流能力的恢复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且恢复程度往往与患者的主动积极参与性和配合性成正相关,如果训练方法科学合理,将更利于恢复。这里强调一点,发病后3-6个月之内为失语症恢复的高峰期,越早开始,语言训练效果越好。
临床上,康复训练的有效率一般都在85%以上,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患者都能完全恢复正常。影响恢复的因素包括病变的部位和损伤的范围、语言能力损伤的类型和轻重、脑卒中疾病的合理诊疗和康复介入的早晚、康复训练的方法、患者的主动积极性,以及年龄、全身状况等,当然,预后也和这些因素有关系。一般来说,听理解能力越差的、越完全性的失语,恢复效果则欠理想。
与失语症等患者进行交流时,在心态上和行为表现上,应该注意:
(1)应容忍患者的情绪波动,多给与心理安慰和耐心理解。
(2)尽量减少交谈时的外来噪音和干扰。
(3)尽可能面对患者交谈,表达时加上丰富的表情,并辅以手势或借助实物、文字等。
(4)尽量用简短的语句,尽量贴近日常生活活动或患者的爱好。
(5)尽量谈论患者眼前关心的具体的事情,避免话题突变。
(6)当患者不能理解时,不要重复相同的话,最好换一种说法,更不要大声反复叫喊。
(7)多提供让患者用“是”或“不是”回答的问题。
(8)给予患者充足的时间表达,允许句间的停顿。
(9)不要强制患者说话或直接纠正错误。
(10)当患者有正确的反应时,应以由衷的喜悦并给予鼓励和赞许。
在针对患者言语功能训练方法上,应该注意:
1.每次训练不宜超过半小时。短时间、多频率训练比长时间、少频率的训练效果好。
2.训练时一旦有疲倦迹象应及时调整时间和变换训练项目或缩短训练时间。
3.训练内容和目标要适当。一般来说,训练中选择的内容题目上,应设计在回答成功率为70%以上的水平上,注意循序渐进。
大脑两侧半球的功能是有不同分工和侧重点区别的,语言的优势半球在左半球,歌唱的优势半球在右侧半球,这就导致了很多失语患者,甚至很严重的失语患者,虽然不能讲话,但能唱出很熟悉的歌,临床上,就诞生了利用这种机制来训练患者语言表达功能的“旋律吟诵疗法”。
主要用于讲话和表达困难,但听理解能力相对好的患者,选择合适的语言资料,将言语“谱”成可以吟诵的句子,教患者以唱的方式吟诵出来,家属用手在桌上拍出“歌”的节律,并按此节律吟唱句子。
让患者逐步加入和学会,当患者和家属能一起成功唱出后,家属逐步撤出,以后在将唱颂形式逐渐改变为说歌的形式,再慢慢逐渐向平常言语说话过渡。开始时,选择做简单的短句子和最熟悉的歌曲节律,句子以最贴近日常生活活动为好,如:“太阳出来了,起床穿衣吃面包,一个鸡蛋一碗汤”等等,吟唱速度宜慢,旋律简单,音调变化相对比较恒定为好,对句子的吟颂,关键字词重音加重,由易到难,逐渐转换成日常生活中的言语说话方式表达。
不管选择哪种治疗,都应该不能忽视言语的自身功能训练,这样才能真正理想恢复患者的言语和交流能力。